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文件 >> 正文

抓巩固,促提高,把关工委常态化建设工作引向深入

作者:ggw 审核人: [发表时间]:2015-11-11 [来源]: [浏览次数]:

链接地址:http://www.ec.js.edu.cn/art/2012/12/12/art_4479_99062.html

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葛高林在全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第十二期

骨干培训班上的讲话(提纲)

一、关于“抓巩固,促提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常态化,是一项高标准的工作要求。

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中共江苏省教育厅党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苏教党〔2010〕51号),第四条指出:“要切实把关工委工作纳入党政工作运行轨道,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实现常态化”。接着,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印发《江苏省市、县(市、区)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考核内容和要求》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考核内容和要求》的通知(苏教关〔2011〕2号)。通知对市、县(市、区)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提出了五项十七条要求,对高等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提出了五项十九条要求。实际上每一条里还有若干具体要求。每一项每一条每个具体要求都很高。而我们现在所做的常态化合格单位考核只是解决常态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还不是全部问题。因为这些基本问题解决了,常态化建设工作就可以运行起来了。就是这些基本问题,各地区各单位解决的程度也还有所不同。据了解,不少单位已经解决的这些基本问题,往往因现职党政领导和常务副主任的变动而不完全落实,没有形成制度化,基础还不是很牢固。况且,常态化建设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特别是关工委工作融入日常工作的机制还不完善,更谈不上有成熟的经验。再说,我们这次常态化合格单位考核,只是在市、县(市、区)教育局和高等学校这个层面上,中小学和高校二级学院关工委工作常态化没有纳入。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基层单位关工委工作的常态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常态化。所以,我们要看到,我们目前所抓的常态化建设工作,只是一个低标准的初步的常态化,或者说是一个浅层次的常态化。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为了研究常态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最近我们开了几个座谈会,大家对上述看法比较一致。有的同志说,“合格单位考核后,不是大功告成,而是新的起点开始。”还有的同志说,“考核合格了固然不容易,巩固提高工作更加难。”

2、“抓巩固,促提高”,是全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

为了扎实推进常态化建设工作,省教育厅在2011年工作要点中提出了三年规划,即从2011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市、县(市、区)教育局和高等学校关工委工作常态化。与此同时,经省教育厅党组同意,省教育系统关工委于2011年7月15日下发了《关于关工委常态化建设合格单位考核的通知》(苏教关委〔2011〕3号),对考核工作的基本思路、考核工作组织实施办法以及注意事项等作了具体规定。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党组(党委)和各高等学校党委对省教育厅的部署非常重视,在集体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对本地区本单位常态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各地各高校关工委态度更加积极,认为这是加强关工委工作的重要机遇,主动配合党委(党组)做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2011年是我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常态化建设年。经严格考核、省教育厅认定,有八个省辖市、四十三个县(市、区)、三十四个高等学校取得了常态化建设合格单位的资格。2012年省教育厅工作要点中提出,对于已经认定合格的单位要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对于其他单位要做好创建整改工作。今年下半年,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各市教育局,十二个高校活动片分别对申报的五个省辖市、五十九个县(市、区)、三十九所高等学校组织了评议。省教育系统关工委根据评议情况,给相关单位转发了评议意见,并将根据整改情况研究提出合格单位建议名单,经关工委全体委员会讨论后,向省教育厅报告,由省教育厅确定。据初步审核,这些单位中除个别的外,基本上都可以被确定为合格单位。由于绝大多数单位通过了考核,这些单位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需要及时加以指导。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强调“抓巩固,促提高”是非常及时和十分必要的。

二、关于巩固提高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第一批常态化合格单位,分别占全省所有省辖市、县(市、区)和公办高校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些单位基本都是我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走在前面的单位。其中,许多单位是出观点、出思路、出经验的单位。今年初,省教育厅对常态化合格单位提出“巩固提高”的要求后,他们一手抓自身关工委常态化建设的巩固提高,一手抓下属基层单位关工委常态化建设的开展。特别对如何巩固提高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实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集中他们的做法,我认为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五条:一是要坚持以教育部党组20号文件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党组51号文件以及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苏教财〔2009〕57号、苏财教〔2009〕147号)文件为指导。这三个文件,给我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带来了机遇。我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之所以出现今天良性循环的局面,全都是贯彻这三个文件的结果。我们一定要继续抓紧贯彻落实不放松。二是认真落实苏教关〔2011〕2号、苏教关委〔2011〕3号文件,以关心下一代工作考核内容和要求为标准,认真对照,找差距,抓整改。三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自身关工委工作常态化的巩固提高,一手抓基层单位常态化建设的开展,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四是坚持“合格(含巩固提高)+特色+基层常态化”的工作定位,大胆创新,形成自己鲜明的工作品牌。五是坚持科学和效率的原则,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水平。

在工作目标上,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进一步推动市、县(市、区)教育局和高等学校把关工委的性质、任务、方针真正落到实处;在职领导主导作用和老同志主体作用真正得以强化;各委员单位重视、支持关工委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一地、一校一品或多品的品牌特色更加鲜明。关工委真正成为受人爱戴,不可替代的常态化工作机构。

三、关于“巩固”工作

1、巩固和完善党政领导重视关工委工作的领导机制。这是坚持关工委常态化建设的关键。主要是坚持把关工委工作纳入党政工作运行轨道,融入日常管理之中。把关工委工作与本单位其他工作统筹安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总结,一起考核,并作为奖惩重要内容。有关重要文件、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及时向关工委传达、通报,召开涉及全局性的工作会议和有关德育、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党建等专题性工作会议,请关工委负责同志参加;及时解决关工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宣传力度,为关工委和老同志开展工作创造出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2、巩固和完善以领导班子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建设机制。这是坚持关工委常态化建设的组织保证。主要是关工委主任原则上由本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兼任。有的单位安排党委书记和校长同时担任主任,或书记和退下来的老书记同时担任主任的“双主任”制,这些形式也很好。不是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单位,必须由一名党政副职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要有一名热爱关心下一代工作、有责任心的同志担任关工委的分管领导。常务副主任必须是有爱心、有威望、有能力、有工作热情从领导班子退下来相对年轻的党政领导担任。关工委在职委员必须是本单位中层正职干部。关工委秘书长必须是本单位中层正职干部,如安排老同志担任秘书长,可设“双秘书长”。关工委秘书处必须有2-3人坚持日常办公。我省教育系统关工委之所以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坚持上述组织原则有很大关系。我们要根据领导班子变动,中层干部调整和干部离退休等情况,坚持上述原则,及时调整关工委领导班子和组成人员,使关工委始终保持朝气和活力。

3、巩固和完善关工委工作的保障机制。这是关工委常态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我省教育厅和财政厅高度重视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2009年9月14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长效机制的通知》(苏教财[2009]57号、苏财教[2009]147号),为我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健全工作保障机制提供了文件保障。按照文件要求,我省十三个大市都落实了每年10万元以上的工作经费,有的已有30多万元。各县(市、区)基本上都落实了每年10万元以上的工作经费,有的高达40万元以上。公办高校除几所刚升格的外,基本上都落实了10或15万元以上的工作经费。这些工作经费的注入,使我省高等学校和市、县(市、区)教育部门基本上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保证了工作常态发展。随着物价的提升,我们希望各地各校的年工作经费都要有所提高。

文件规定:“要发挥并保护好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老同志的积极性。对担任关工委领导职务且坚持日常工作的老同志给予适当补助;对因工作需要返聘的秘书处(办公室)工作人员,应执行本单位返聘人员的有关规定;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关工委和老同志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上述三条,都列为常态化的必备条件,应该说总体上解决得比较好,仅有少数单位不达标。这对稳定我省教育系统关工委骨干队伍提供了保障。

文件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可以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根据资助者的意愿,用于资助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对于这条规定,我省教育系统多数单位运用得比较好,开辟了许多渠道,接受的捐赠直接用于困难学生的补助,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我认为,我们对这一规定的执行还有很大空间,各地各单位还要继续努力。

文件还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党政领导要切实加强对关工委工作的领导。要加强领导班子和日常办事机构建设,为关工委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保障,及时解决关工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其顺利完成本地、本校关心下一代的各项工作任务。”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党组51号文件规定:“关工委的办事机构应视同本单位的中层工作机构,其负责人应由在职中层正职干部担任或兼任,并配备一定专兼职人员(现职干部或离退休人员)。”根据这些规定,我们省教育系统关工委要求,关工委必须有独立的办公室,办公室条件应和其他中层机构条件一样。据了解,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关工委都有了独立的办公场所,有的还单门独院或一幢小楼。公办高等学校普遍较好,个别公办高校由于学校和关工委都是新建的,在这方面还要努力。

4、巩固和完善关工委工作的运行机制。这是关工委常态化建设的基础。

到2009年,我省教育系统,省、市、县(市、区)、乡镇和中小学已做到了关工委组织的全覆盖,并实行了一级联系一级的制度,五级关工委运行机制已经形成,省教育系统关工委联系高等学校和市、县(市、区)关工委,并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片活动制度。

按照省厅的部署,到2009年,我省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公办高等学校和教育系统中小学都建立了关工委工作规则,从工作研究、决策、请示汇报,工作部署,工作检查、交流等实行了运作规范化。明年将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工作规则进行修订。

多年来,我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爱党爱国、法制、科技等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育部门主管、教育关工委主抓、学校主办的家长学校工作,发动老同志参与社区和校外辅导站工作,弱势群体、特殊群体中青少年关爱工作,以创“四型关工委”为主要内容的自身建设等,已规范化制度化运行,每年都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有统计分析,实行了常态化管理。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党组51号文件对老同志参加关工委活动搭建工作平台有规范性要求。各级关工委按照省里的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整合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的需求和老同志的资源,都搭建了若干工作平台。据统计,2011年,高等学校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1.82万人,占有条件参与人数的60.44%,普教系统参与人数为18.02万人,占有条件参与人数的84.18%。比2010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最近,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又下发了《搭建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平台研讨会纪要》(苏教关委〔2012〕11号文件)把搭建工作平台提到“巩固关工委常态化建设成果、提高关心下一代工作水平”的高度来认识,希望各地各校认真加以贯彻。

我省省、市、县(市、区)教育局和公办高等学校都普遍建立关工委工作网页及电子信箱,畅通便捷了工作渠道。

5、巩固和完善关工委工作激励机制。这是关工委工作常态化的活力所在。

据了解我省教育系统各级关工委和高等学校都建立了激励机制。以省教育厅而言。一是定期表彰制度。近几年表彰的层次有所提升。综合项目由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党组表彰。表彰的先进集体,不仅有关工委,还有行政单位;表彰的先进个人,不仅有退下来的老同志,还有在职领导等。明年的表彰可能还要增加一个项目:高校先进活动片。

单项表彰由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安排,如先进家长学校和主题教育中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

二是为了激励在职领导发挥主导作用,将编印《在职领导重视关工委工作实绩录》;为了激励老同志发挥主体作用,对从党政领导岗位退下来、在关工委从事领导工作十年以上,且本单位或本人受到省教育厅表彰的常务副主任(主任)发放荣誉证书。

三是在普教系统设立联系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四是不定期分别组织高等学校和普教系统进行工作交流。

五是利用教育网站,简报等及时转发典型经验。

六是每年组织一至二个专题研讨,集中大家智慧,形成座谈纪要,引领关工委工作。

七是每年组织一次夏令营,奖励那些在读书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同学。

明年,省里还将设立创新奖,鼓励大家结合实际大胆创新。

四、关于“提高”工作

1、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常态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凡是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认识比较好,常务副主任态度积极的单位,常态化建设工作就抓得扎实,效果比较好。凡是常态化建设搞得比较差的单位,往往是这些人,特别是主要领导认识不到位。所以,我们必须把力气用在“刀刃”上,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

首先要提高对关工委工作的认识。要象教育部党组20号文件要求的那样,“教育系统各级党政领导要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全局高度,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关工委建设和发动、组织老同志参与培养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党组51号文件的要求:“要牢固确立关工委工作是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和‘无论怎么重视都不过分’的意识,把本地区本单位的离退休干部教师作为一支具有独特优势、值得信赖和依靠的工作力量,真心实意地关心、重视、支持关工委工作。”

其次,要提高对关工委性质的认识。关工委是在实践中发展的,她的性质也是在实践中逐步确立的,我们的认识要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某一个阶段上。有些同志,特别是有些领导同志认识不到位,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同志不了解所致。一旦他们了解了,很快就会有实际行动跟上来。这一点我是有深刻体会的。所以,各级关工委负责同志,特别是上级关工委和在职领导要主动做好工作。

(教育系统)关工委的性质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年之前,那时叫“关心下一代协会”是纯粹的群众性组织,和我们学校的退教协差不多;第二阶段是1990年党中央批准成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这个时候关工委是同级党委领导下的群众性工作机构,各级关工委主任基本上都是党政在职领导担任,常务副主任由离退休老领导担任,工会、妇联、共青团是委员单位。第三阶段:2008年3月,教育部党组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全国直属高校关工委工作会议,会上宣布教育部党组的决定,大意是,鉴于教育系统关工委搞的就是教育工作,所以教育系统关工委是同级党委领导下的工作机构。2009年7月10日教育部党组20号文件指出:“教育系统关工委是在同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有在职同志参加的工作机构。以现职党政领导为主导,提出工作任务,以老同志为工作主体,开展工作。”

我们要通过做工作,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教育部党组的决定上来,这项工作做好了,我们常态化建设才可以深入发展。

再次,要提高发动组织老同志参与培养青少年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据了解,有的县(市、区)和一些基层学校负责人对老同志发挥主体作用认识不足。有的认为老同志是负担,不能适应目前教育发展形势。有的甚至认为老同志爱挑刺,请他们出山做关工委工作是自找麻烦,自讨苦吃。胡锦涛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老同志对青少年说一句话,为青少年做一件事,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有着巨大的号召力,能够发挥其他人所起不到的作用。各级关工委要加强引导,做好工作。要向他们宣传近几年来党中央重视“五老”作用的重要批示,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五老”队伍的政治、经验威望、时空和亲性优势等。要用关工委近几年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成果来说服他们,关工委是一支不可替代的工作力量,老同志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要大力表彰和弘扬老同志的事迹,用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来感染他们,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以实际行动支持老同志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

2、着力提高在职党政领导发挥主导作用的积极性。

在职领导是否重视关工委工作,事关关工委工作地位的落实,事关关工委“围绕中心、配合补充,因地制宜、量力而为,立足基层、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的贯彻执行;事关关工委工作能否纳入党政工作运行轨道。是关工委工作常态化能否深入的关键。

现职党政领导发挥主导作用的程度,取决于他们对上级与关工委相关文件的认识和理解高度。我们要及时把上级相关文件送给他们阅读,并作必要的宣传工作。

我们要大力宣传、推广他们发挥主导作用的事迹和经验,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有些现职党政领导一时认识没有到位,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也不要着急,要允许他们有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关工委,为了下一代,关工委老同志要主动争取领导。年初要主动汇报,争取关工委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部署,并争取以单位名义下发关工委工作要点,增强关工委工作的权威性;学期结束或年中、年底总结工作前,要主动提供素材,争取纳入本单位工作总结;关工委重要活动要争取现职领导到会讲话;召开涉及全局性工作的党政工作会议时,要请党政领导强调关工委的相关工作;重要材料要主动送阅,争取有明确批示。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了解关工委,自然就会在总体工作上有思路,关键环节上有指导,面对关工委困难时有支持,就会自觉发挥主导作用。

我们教育系统各级关工委要把现职党政领导发挥主导作用作为大事来抓,努力创造发挥主导作用的良好氛围。上级党政领导和关工委负责同志要深入下去,主动找下级党政领导谈心,特别是做好那些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好的党政领导的思想工作,为下级关工委排忧解难。

3、努力提高关工委队伍素质

加强关工委队伍建设是关工委常态化建设深化的根本。

要坚持按照核心层、骨干层、参与层三个层面分别做好工作。

要组织好《关工委在职领导座谈会纪要》、《关工委主任(老同志)座谈会纪要》、《关工委秘书长工作座谈会纪要》、《充分发挥委员单位作用座谈会纪要》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交流来提高。

在队伍建设上要做到“三提高”,即:提高参与率,提高参与程度,提高参与水平。“三提高”的本质要求是提高队伍素质。因为只有素质提高了,才有参与的积极性,才可以力所能及地多做一些关心下一代工作,多做关心下一代工作才有更多的本钱。当前,素质上最大的问题是,一部分老同志观念跟不上形势,知识落后于时代,当然还有年龄老化,精力不济等问题。

提高素质最好的办法就是“充电”。

一是通过学习来充电。要定期组织老同志学习,讨论,相互启发。或提出自学科目进行自学,在自学基础上进行心得交流。

二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进行形势、理论和业务培训,特别是关工委工作骨干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本领。今明两年要抓好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和培训,还有现代技术培训,使工作骨干会上网,会用现代通讯设备。

三是加强工作组织和指导。要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党组51号文件和省教育系统关工委今年11号文件的要求,为老同志搭建更多的工作平台。平台是关工委工作高地,是关工委工作特色形成的摇篮。平台不要太大,十人左右为好。通过平台形成关工委工作骨干。高等学校,由于离退休人数比较多,老同志参与意识强,其关工委骨干,一般不应少于全体离退休同志的百分之十。中小学,由于离退休人数不多,关工委的工作骨干一般不应少于全体离退休同志的百分之十五。否则,不利于关工委工作氛围的形成。工作平台要向下延伸,为基层服务,并帮助基层建立有特色的工作平台。要组织实施“双菜单制”,使老同志了解青少年需求,使青少年了解老同志的资源,并做好“两个菜单”的对接工作,把尽可能多的老同志组织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来。提高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效果。要加强工作交流和研讨,解决好怎么干和怎么干好的问题。

四是推进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相对年轻化。要把那些从领导班子退下来不久或退居二线的党政领导吸收做常务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可以是不止一个,逐步实行新老交替。高等学校可以把学校中层退下来不久或退居二线的同志安排做二级单位常务副主任。

五是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注重调查研究,从本单位的发展和青年教师、青年学生需求中列出课题,或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作为课题;在充分运用老同志资源,充分运用上级有关政策,满足这些需求中理清思路,确立载体,抓好落实。我认为这些课题就是工作创新的项目。如果这些项目在实践中做大、做强、做出了效果,并对面上有借鉴作用,这就是经验,就是特色,也就是创新成果。各地各单位关工委要加强关工委理论和工作研讨,加强对老同志创新引导,努力实现工作型到工作创新型转变。

4、提高关工委工作“融入”的水平,不断完善“融入”机制。

关工委工作融入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融入本单位日常工作,融入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去,是关工委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融入”的程度决定关工委工作的成效。而是否有工作成效,直接影响到党政领导重视和支持关工委的力度。从我们教育系统关工委的工作状态来看,“融入”的总体水平还不太高。部分单位“融入”了,但力度还不够大;少数单位没有很好“融入”,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因此,“融入”是深化关工委常态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何“融入”?

首先,各单位把关工委纳入党政工作运行轨道,和本单位其他工作统筹安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总结,一起考核,并作为奖惩的重要内容。这是关工委工作“融入”的前提。

其次,现职党政领导发挥主导作用,自觉地把关工委工作作为本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悉心加以呵护和指导,这是关工委工作“融入”的关键。

再次,各委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能,自觉地支持关工委工作,特别是配合关工委共同为老同志发挥作用搭建工作平台,把关工委工作和单位部门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关工委工作“融入”的重要途径。

第四,关工委老同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专题调研,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贴近青少年的实际,贴近青少年的生活,贴近青少年的需求,深入班级、宿舍、食堂,采用手拉手或共建等形式,大力开展诸如“青马”教育、兼职组织员、教学督导、科技创新、社团顾问、校园文化、心理咨询、帮困助学、就业指导等各种活动,这是关工委“融入”的根本。

当然,我们关工委要树立大教育的思想,努力帮助社区做好青少年工作,使我们的关工委工作融入社会。但是我们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本单位。如果,我们重心偏移,那“融入”就出了问题。

5、提高指导高校二级单位和中小学校关工委常态化建设工作水平。

今年以来,部分高校和市、县(市、区)教育部门在自身常态化建设合格以后,一手抓自身常态化建设的巩固提高,一手抓高校二级单位和中小学校关工委常态化建设的开展,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和重要成果。大家认为,常态化建设工作,自上而下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很顺畅,路子正确。只有把基层常态化建设工作抓实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常态化。同时,大家也反映,常态化建设工作,越向下,越需要抓;越向下,越觉得基层关工委力量不足;越向下,越觉得矛盾多,工作难度大。

从一些单位的经验来看,指导基层关工委常态化建设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要按照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党组51号文件的要求,建好高校二级学院和中小学关工委领导班子。这是基层关工委常态化建设的关键。

第二,要有规划。特别是市、县(市、区)和本科院校,由于基层单位比较多,更要有规划。要对基层单位关工委的基本情况进行排队摸底,在全面推进的前提下,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单位重点抓,抓达标,抓出效果来。一般可安排三至五年的时间完成。

第三,要有标准。地方,以市为单位设立标准;高校,以学校为单位设立标准。这个标准可以省里提出的“基本要求”为基础结合实际进行修改,制订出有自身特点的标准。“标准”中,省里的一些基本要求必须有,不能随意降低。中小学的标准中要强调家长学校。与此同时,有些单位还制定了考核细则,强化对标准的落实,也很好。

第四,要坚持合格验收的程序。个别指导,单位申报,民主评议,反馈整改,上级认定。每一步都不可少,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地抓。要把“程序”,变为加强关工委常态化建设的过程。防止走过场。

第五,要抓典型示范。实行开门创建。或现场观摩,或发通报,使典型单位每走一步都让其他单位了解。做到学有榜样。

第六,要抓好热点难点问题的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有这么几个问题要研究解决。

一是认知度问题。

少数基层单位领导对关工委性质、任务、工作方针认识不足,对老同志发挥主体作用认识不足。由于认识不足,这些单位,特别是个别中小学关工委工作弱化虚化,即使有关工委组织,也是职能部门在做,形成“关空委”。这个问题要着力解决。

二是老同志主体作用问题。

很多高校实行了二级管理,但对老同志还是“一级管理”。老同志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上,二级单位没有离退休老同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老同志主体作用?有的学校校领导出面组织协调,按照双方志愿的原则,调整一部分老同志到二级单位去,或实行老同志支部和二级单位结对共建等办法。有的单位调整了老同志管理体制。

在农村中小学,由于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多数教干、教师迁至城区居住,或随子女到外地居住,部分学校在校的离退休同志很少。即使有少数老同志也因年龄老化等原因不能参加活动。有些地方尽量动员在城老教师每周、至少半个月返校一次从事关工委工作,或请年龄55-60岁的同志在减少课程工作量基础上从事关工委工作,确保每所中心小学、初中至少有3名以上老同志骨干从事关工委工作。或采取“一对一”“一帮一”的方法,以结对联系的方式,整合队伍,充实力量。

三是高校部分二级学院没有从党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担任常务副主任。

有的学校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学校中层干部中退下来不久或退居二线的同志中调配,这个办法也很有效。二级学院的常务副主任还可在学校工作平台中兼职,充分发挥他的特长。

中小学也有类似情况,有些校领导从班子中退下来,居住在城里,这就需要学校在职领导和教育局领导出面做工作才行。

四是关工委工作经费如何解决?

在高等学校,有的学校发文明确,二级学院关工委工作经费每年2-3万元的标准;有的学校发文明确经费渠道即:①关工委小型活动一般在党团等经费中解决;②单项重要活动可项目申请由学院统筹解决;③大型活动在学院发展基金中解决。有的高校从校关工委经费中匀出一部分支持二级关工委。我认为,只要有利于工作这些办法都可以。为了便于操作,学校要在相关文件中明确。

在中小学一般两种办法,一是按照生均经费10元的标准确定关工委工作经费。在校公用经费中列支,以市教育局或县教育局名义发文明确。二是在学校公用经费中按照2-3%的比例确定关工委工作经费。在苏北地区,由于农村中小学生数偏少,公用经费也就偏少,不能保证教育工作正常运转,关工委工作经费难以保证的情况,不在少数。

以上只是列举了部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还不完善,希望各地继续研讨,争取有新的创造。

同志们,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党的十八大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继续努力,把关工委工作做得更好。